网络上传播的负面情绪有多种,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类型:
愤怒厌恶类:这是负面情绪中认知和行为驱动力最强的基本情绪之一。在网络中,这种“众怒”情绪的爆发主要表现在网民对冲破道德、规则、法律的极端行为表现出的激烈反对态度。例如,近年来频被曝光的家暴案件、性侵案件、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、暴力执法案件、官员贪腐案件等,都曾激发舆论场强烈愤慨和批评谴责。
担忧恐慌类:在重大突发事件、公共安全、自然灾害等舆情事件中,由于事发突然,普通民众的理性思考能力大大降低,很容易被一些错误骇人的消息误导,形成大规模的恐慌情绪。网络恐慌情绪常常是谣言传播扩散的重要推动力。
舆论谴责:公众对某些事件或行为产生强烈的道德和伦理谴责,认为其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德、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等。这种舆论谴责会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声讨,对相关主体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。
谣言传播:不实的信息或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,导致公众产生恐慌和质疑,影响相关主体的形象和声誉,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和混乱。
误解误传:某些事件或行为在传播过程中被误解读或误传,造成公众对相关主体的误解和质疑,进而影响其形象和声誉。
情绪发泄:公众在某些事件或行为的影响下,产生消极情绪和不满,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言论、抗议等方式发泄出来。
这些负面情绪的传播可能会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不良影响,因此,在面对网络舆情时,应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,避免盲目跟风或传播不实信息。同时,网络平台和相关机构也应加强监管和引导,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。